廣告

2024 年 4 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彙整

Happy Problem──有問題就有機會

危機就是轉機,有問題就是商機………..恩,感覺一盞明燈出現在眼前。

 

文章出處: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58858

文/吳俊瑩 (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2010-01-07

很多惱人的問題其實就是商機,因為要人們從口袋裡掏錢出來買,就需要幫他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有人說,中國人的智慧,就蘊藏在「太極」圖案中,渾圓的外型,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極盛時仍有白的空間,白極盛時亦有黑的空間。於是機會與困難就相應相生,危機就是轉機,只要能度過危機,轉機一定會到來。大多數成功的人,都曾經有過「黎明前就是最黑暗的時刻」的體驗,沒有經歷過挫折困難的歷練,就不會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過去有家冷氣製造商,一直遭到客戶抱怨冷氣機太吵,公司則認為這雖然是機器的問題,但對銷售影響不大,因為業界採用的設計都差不多,大家的產品都一樣吵。在一次會議中,工程部門表示機器噪音問題無法解決,這使得負責的主管感到很挫折。他認真分析客戶投訴的數量,認為這其中有很大的市場,因此向老闆爭取投入資源研發「安靜」的冷氣。事實證明,「冷氣很吵」並不是問題,而是機會。

霍華德‧弗洛瑞爵士(Sir Howard Walter Florey Howard)在一次放假後回到實驗室,他發現自己實驗的培養皿中,有一個沒蓋好長出了黴菌,這實在是個失敗的實驗,他想把這個培養皿清洗乾淨重新來一次。但是他卻無意中發現,黴菌周圍並沒有細菌的菌落,黴菌似乎會分泌一種物質,讓細菌無法靠近。深入研究之後,他發現了盤尼西林,開啟了抗生素的世界。所以壞掉的實驗不是問題,而是機會。

漸漸地,我們發現很多惱人的問題其實就是商機,因為要人們從口袋裡掏錢出來買,就需要幫他解決問題,創造價值。例如電子商務的時代,消費者想要快速地從網站取得貨品,因此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物流機制,同時也產生了「24小時到貨」的創新服務。本來這種創新對於物流也是一種問題,但是克服之後,便能成為機會。

於是我們可以看見,問題來自於人性、創新,還有客戶的壓力。人性愛抱怨,看不順眼用不順手的都要抱怨個一兩句才行;人性愛偷懶,所以能解決惰性問題的,就是商機。上班打卡,在我們看起來是問題,在賣打卡鐘的人看來是機會。當我們要推出市面上沒有的產品與服務時,往往受限於傳統的架構與思維,所以無法堅持,或者因為大家都說很困難,所以就放棄。工廠接到了大訂單,但是產品仍然有過大的不良率,有些人會抱怨說,這樣子怎麼賣?賣一臺賠一臺。但是有些人則會認為,該改就改,只要不良率改善,利潤就會暴增。如果我們確定翻過這一座山,就會來到香格里拉,那麼這種Happy Problem應該要接受並且努力尋求突破,畢竟機會只有一次,不會等人。

看待問題的心態與角度,是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的關鍵。海爾集團把退貨的冰箱砸了,轉換成為企業文化的動力,讓我們體認到機會不見得是立刻的商機,但卻能讓我們可以借題發揮。慈濟的「一灘血」故事,讓一個善念轉換為龐大的慈善組織。機會其實都在我們身邊,如果看得見,那麼至少掌握到成功的開始,如果覺得煩,那只能與成功擦身而過。 詮釋問題,進而做出最正確的判斷,是邁向成功最重要的一點。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早年在鐵路公司工作。當時他就注意到,鐵路公司都使用木頭架設橋樑,木造橋樑問題很多,非常不安全。他判斷未來應該都會使用鋼鐵來架橋,於是他決定辭職,成立公司架設鋼鐵橋樑,這個決定讓他獲得人生第一次的成功。

有一個業界的長輩告訴我,早年他跟好友在同一個公司工作,但是兩個人對於公司高層的決策與經營都不滿。幾番掙扎之後,他的好友決定離開自行成立公司,但我的長輩則認為,問題並非不可解,或許應該改變的是自己的格局與視野,因此決定留下來。十幾年之後,這位長輩已經擔任公司的高層,但是他的好朋友卻浮浮沉沉,沒有什麼成就。要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個人的視野與格局非常重要,所以發現或發生問題的時候,應該先從各種角度來看問題,而不只是定在單一角度上,便覺得自己挖到了金礦或以為踩到了地雷,太快的決定往往都會讓人後悔。 當我們經營遇到問題時,第一個反應總是開會進行檢討。我任職公司的董事長有個發人深省的比喻,他說:「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像晚上家裡停電,如果慌慌張張站起來,難免撞到椅子跌倒,或者K到頭,但是如果稍微冷靜,等個30秒讓瞳孔放大,比較能看清楚周圍之後,再來處理,其實會比較好。」所以,遇到問題時首先應該冷靜地蒐集資訊,了解狀況,確認自己站在正確的高度與角度,然後才來思考如何行動。 嚴重一點的問題,我們稱為「危機處理」。正確的危機處理,可以將危機轉換成為商譽,贏得更多客戶的信任。就像股市高手等待著崩盤,因為崩盤可以讓他們大賺一票。面對企業經營或者產品開發,或許我們也應該抱持著樂見問題的態度,因為這是商機自己送上門來,沒有理由苦著臉拒絕吧!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

一生只有兩天

這是一篇好文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一生只有兩天 – 「第一天」和「最後一天」。 就先從賈伯斯追女朋友講起囉! 賈伯斯是誰?他是蘋果公司的創辦人,是世界第一部個人電腦的發明人之ㄧ, 也就是出產iPhone公司的老闆。話說1985年,賈伯斯被自己創立的蘋果公司掃地出門! 可以想像當時的打擊有多大,但是賈伯斯只鬱卒了一下子,很快他就振作起來了。 有一天他在一所大學演講,「她」坐在聽眾席聆聽,賈伯斯被剎到了。 活動一結束,賈伯斯就去跟「她」聊天,拿到了電話號碼。原本想開口約「她」當天 晚上一起吃晚餐,可是又正好有個會議要開,只好把快要說出口的話,吞了回去。 當賈伯斯準備去開車離開時,他問了自己一個「老問題」,這是他每天早上面對鏡子 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 「如果今天是我這輩子的最後一天,我今天要做些什麼?」 ……. 答案出來了,賈伯斯馬上跑回去演講廳找「她」,約去共進晚餐。 這位「她」- Laurene Powell寶兒 – 現在就是賈伯斯的老婆。 […]

不錯的一篇文章

文張出處: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58759

 

iPhone與家具的價格爭奪戰

文/王盈勛 (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2009-12-30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物品的價格主要乃是取決於它的知識含量、它所創造的價值,而不是它所運用的原物料

我的主管,最近告訴我一則故事。前幾天,她和她先生前往某家具店,打算買一組沙發。在家具店裡,她先生和家具店老闆激烈地討價還價,而我的主管則是在一旁忙著用iPhone聯絡工作上的事情。家具店老闆不堪顧客殺價氣勢洶洶,冷不防地來了一句:「我們這一整組,還不到你太太那一支iPhone的價格呢。」我主管的先生經商多年,可也不是省油的燈,馬上回了店老闆一句:「人家那可是生財工具」。

這樣一幅場景,在我看來,頗有消費文化在當代的「決定性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的況味。

家具店老闆會作這樣的對比,顯然是認為一組沙發應該要比一支手機值錢才「符合常理」;而我的老闆的先生據理力爭的依據,則是「為生財工具多花點錢乃無可厚非之事」。究竟,這樣的高人高來高去,誰的道理比較站得住腳呢?

家具店老闆覺得自己有理,我們可以合理推斷,他是認為(或哀嘆)沙發體積這麼大,用了這麼多材料,價格不應該敵不過一隻小小的手機。當然,對當代「創新理論」略有概念的人都不難加以反駁──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物品的價格主要乃是取決於它的知識含量、它所創造的價值,而不是它所運用的原物料,人家iPhone是高科技產品,家具則屬於「傳統」產業。

但是這問題並沒有表面上看來這麼簡單。

在這個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要價百萬的昂貴頂級沙發一樣所在多有,像是德國Rolf Benz、英國Duresta、義大利Poltrona Frau等頂級品牌家具,而且製造技術跟手機相比一點也不高科技。相對地,要用三兩千元買到一支手機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這樣的手機可能是靠聯發科供應晶片的「公板」組裝而成,一點也不高附加價值。

換句話說,物品在我們心目中的相對價值──我們究竟是願意為了家具還是手機付出比較高的價格──和產品本身製造技術高科技與否沒有任何關係,甚至和產品本身創造了多少附加價值也沒有太大的關係。真正至關重大的,其實是這些商品在當代的「意義的延展力」之高低。

當一組沙發是「與法國路易十四坐的同一等級」、「巴洛克風格最經典的代表作」或是「郭台銘家裡也有一套」,那麼百萬價格,也不過只是符合這樣的意義演繹而已。iPhone手機可以賣到五倍乃至十倍於其他手機的價格,比一套坐起來舒適的沙發還值錢,也讓我的許多同事們,即使必須花費近一個月薪資購買也在所不惜的原因,也並不是在於iPhone具備了多少神奇功能,而是iPhone除了是時尚與科技感的象徵,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手機跨越了傳統「工作」與「休閒」的意義疆界。這樣的意義延展力是那樣的流離飄移,因而也就具備了無窮想像之可能,讓再怎麼老道的家具店老闆恐怕都很難加以反駁,畢竟,他賣的只是「家裡用的休閒設施」。至於這樣的意義想像能否落實,則已經是一件無關宏旨的事情了。

我在網路上的討論區看到有人為洗衣機打抱不平──同樣是靠馬達帶動,食物調理機可以要價三、五萬,洗衣機卻連賣兩萬都有人嫌貴,而洗衣機的體積可是調理機的數倍大,馬力甚至還更強!

這樣的問題已經不難回答了:調理機跟你的「健康養生」有關,而洗衣機,不過是把你的衣服清洗乾淨的工具罷了。

作者簡介: 王盈勛─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

遺傳學

這篇真是經典阿!!!!

==========================================================================================================

鐵殼心文化搖籃 – 遺傳學

滿有趣的遺傳學,各位!不要再罵自己的兒子了,看看內容吧!

遺傳學裡提到決定智商的八對基因全部都是位於 X 染色體上面,男生是 XY, X 是來自母親, Y 是來自父親。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來自母親的遺傳 ,然後女生是 XX,! 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親跟母親各有一半影響。 女生的智商是父親母親都有影響,所以會有中和的效應。女生智商的分布會呈現常態分配 (normal distribution),中間最多,兩邊較少。 男生因為是只受一方影響,所以智商分布會偏向在兩個極端。也就是說,男生天才比較多,但是同時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別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你要判斷一個男生聰不聰明,看他媽媽就知道。」可是,你要怎麼判斷男生的媽媽聰不聰明? ……..然後我們用機率來算: 生男孩的機率 = 1/2;生女孩的機率 =1/2。 生男孩的時候,母親對男孩智商的影響力 = 1 生女孩的時候,母親對女孩智商的影響力 = 1/2 […]

[嘀咕]名、利、爽

我想這位版主應該是個主管職,還滿喜歡他的文章,一針見血,不囉嗦、不靠背,所以應該是個高高手^^

文章最後也算是個經典吧 XD

 

文章出處:http://www.dotblogs.com.tw/jimmyyu/archive/2009/11/19/12074.aspx

職場工作,我們無外乎追求三者,即名、利、爽….

名:有受人敬重的名氣、有不錯的Title..

利:年薪300萬,有不錯的收入…

爽:工作很輕鬆或者工作很有成就感,讓人工作起來非常愉快…

我記得之前我寫過一篇:[嘀咕]你的職涯怎麼過?,裡頭說明我們在職場上需要認真的去思考我們自己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你所需要的東西往往會左右你的決定與你在乎的東西,你很年輕時你可能會非常在意工作是否開心;而在工作數年後,你可能會開始在意利,希望能賺更多的錢;在邁入中年時,可能也會在意名,希望自己有一定的名氣,說話可以比較大聲,走路有風….

但以上可能只是某些人的想法,每個人在意的點都不同,有些人沒有經濟壓力,也不求出名,只求日子可以過得很簡單,輕鬆就好,爭的少,煩惱自然就少了,有些人則希望能一次獲得三者,然而絕大部分的人大概都是藉於這兩者之間,老闆如何了解每個人工作最大的激勵因子,並給予正確的誘因,往往是能否促使員工發揮最大效用的關鍵。

名的部分往往需要碰碰運氣,畢竟組織並沒有那麼多的空缺可以塞那麼多的人;利的部分需要看公司的制度,但我認為若公司真的有心想要留下某個人員,應該釋出足夠的善意,若這個人是你非留不可的,那打破公司制度給予特別的薪資往往能讓這個人感動萬分;爽的部分,往往需要看主管能否為他勾勒一個美好的願景,並協助他一步步的完成目標,良好的team work與工作規劃往往會讓人感到比較舒坦….

當一份工作在這三個層面都無法讓你滿意時,你還在眷戀嗎?這代表著這份工作應該不適合你,但如果你接連換了幾個工作,都遇到一樣的狀況,那你可能需要有所警惕,因為這可能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你的能力需提升或者想法需做改變了,當有人跟我抱怨工作場合的問題時,我給他的建議通常都是:你可以選擇改變它、忽視它或者離開他,但不要讓這件事情一直困擾著你。

舉例來說,有個人說:我周遭都是豬頭,每天被這群豬頭圍繞著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做事。偏偏老闆又很喜歡這些明明沒有什麼能力的人….

改變它:這邊的它,指的是這件事情,這個狀況,而非某個特定的人,所以需要改變的可能是某個做事方式、某個想法、某個制度,但不要天真的以為你可以改變他人。

忽視它:指的是不再去想它,既然已經改變不了了,如果你又常常掛在嘴上念,腦袋裡也一直在想,徒增煩惱且影響情緒罷了。

離開它:你改變不了它,也無法說服自己忽視它,那就只有離開它一途了,否則長期下來難保你不會受到更深的創傷。

抱怨事情並不會讓事情解決,只有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關鍵證據並準備好有條理的資訊或說詞,才能佐證別人真的錯了,而你想對了,否則你永遠無法說服別人,說服別人說你是正確的很難,但要說服自己說自已真的錯了更難,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智慧往往有高度的自信,非常信任自己的判斷能力,我記得我以前很常說:這件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吧?這不是很理所當然嗎?廢話,還要說嗎?但後來我發現自己在一次一次的判斷錯誤中漸漸的收斂起這些用語,後來我看了一本書叫不抱怨的世界,讓我把思緒轉了又轉,對於不滿意的事情,用溝通代替抱怨謾罵,一點一滴的進步,我在工作場合幾乎很少抱怨或者生氣了….

最後,地球不是繞著你轉,其他人也不是為你而活,你無法期望別人改變,但你可以試著改變自己的想法。

PS.講到這個讓我想到以前在大學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愛靠背的通常都很弱…XD…

[嘀咕]履歷建議

不錯可參考的文章:

出處:http://www.dotblogs.com.tw/jimmyyu/archive/2009/12/01/12245.aspx

 

最近又開始如火如荼的在104上挑選履歷找人來面試,目前看了很多履歷有幾個建議,其實這些內容我前幾年在找人時就都有特別留意,有鑑於這一類狀況發生的頻率實在太高,還是貼出來給大家看看:

放正式照片,不要放連臉都看不清楚的照片

如果可以,儘量就是正面,清楚的照片,生活照或者大頭照其實我個人覺得還好,但請避免放完全看不清楚臉、側臉、鬼臉的照片,甚至有看到放卡通人物的。

記得要放微笑的照片,或許是心理因素,看到微笑且清晰的照片,會增添我往下看的意願。

有經驗的自傳請在工作表現上多作著墨

沒經驗的畢業生沒話說,大概都會著墨於學業與社團上的表現,但有工作經驗的,自傳前頭的家庭狀況、學校學習狀況請儘量刪減,挑重點講就好,應徵有經驗的我們最主要還是要看你前幾份工作的工作內容與你的貢獻,例如參加什麼專案、擔當什麼角色….

若有換過多份工作,建議最好將專業技能做有效的連貫,一下子做工程師,一下子變成幼幼班老師,很跳tone

看起來沒什麼,但如果我們五年前寫程式(C#),接著四年跑去當補習班老師,現在又要開始寫程式,你會認為他相關工作經驗是多久?不好意思,以這個case來說我可能認為幾乎是零了,因為經過四年的空窗,一切可能都是重頭學起了,另外這樣的職務轉換可能也代表著,你還沒有想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樣的工作,應徵你進來你真的會好好待著嗎?這有個很大的問號。

若接連幾份工作的期間都不長,建議只挑選超過1年的工作列入資歷

最經典的,有份履歷列出近10年的經驗,其中只有1個工作超過1年以上,甚只有幾個都是3個月左右的工作,這樣的穩定性,讓人如何敢聘請,說不定訓練完,你人就閃了。與其列出這些讓人有疑慮的經歷,我建議不如不要列了吧,如果你只有這種類型的經歷,那你應該早就要避免這一類的事情發生,才不會給自己帶來太多麻煩。

有經驗的,請著重關鍵技能,不要把一堆哩哩叩叩有碰過的東西都列進去,那會模糊焦點

技能欄上列了上百個,雖然會讓被搜尋到的機會大大提高,但相對的也會模糊自己最專精的能力,不過104的設計就是這樣子,他讓你選了你會的東西,最後就兜在一起,就變成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了,所以我們可以在工作內容中多多著墨自己最擅長的能力。

實力很重要,實例也很重要

有些工作特質是無法量化或者用文字表達的,這時候舉個例子就很重要了,比如我們說:我擅長溝通,且我在團隊中我總是扮演領導者角色。這句其實效果不大,你可以簡單說一下你怎麼擔任領導者角色,或者你對Team work的簡單看法,舉一些實際的例子來說明,這樣會比較好一些,不過最重要的就是面試的時候請好好展現你這些特質吧。

關於自傳要怎麼寫這邊就不多說明了,改天再提提面試的部分吧。

如果大家對我們公司有興趣,可以私底下mail給我:gipi0113@gmail.com

因為不希望將我自己的部落格與我們公司直接關連,我就不貼職缺說明了,若有興趣可以私底下再mail聯繫囉。

但我目前要找的人:熟.net或熟J2EE,或者你對技術永遠很高的熱情,很願意學習的,都可以來試看看。

一篇文章-寫給年輕的,自己(一)

嗯,我是什麼呢?我的人生又是什麼呢?我什麼時候是無敵的呢?我想只有睡覺的時候是無敵的,無敵到火災跟地震我都不知道…………./_\

========================================================================

親愛的M,

你父親希望你來找我聊聊,對你在未來的工作選擇上做些指導。這個任務讓我有點惶恐,畢竟每個人的人生道路與選擇都是不同的,沒有誰能替誰做決定。或許,我就簡單的說說自己,以及談談做決定的時候,應該掌握哪些原則吧。

1994年的時候,我還是大學三年級學生。在考大學時只知道選擇跟「電子」與「機械」有關的科系,不小心考上電機系。除了發現原來電子跟機械根本是兩種不同學問外,還拋棄學業把時間花在鑽研電腦,三年後卻告訴自己「我不要當工程師」,並幻想當廣告影片導演。

這真是一個糊塗年輕人對於自己未來的胡亂決定。然而,儘管還是不知道未來在哪,大學三年級時我對人生路途的感覺突然變得清晰起來。當時我在一個本子上寫下幾個對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在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完全出現在後來12年的工作生涯中:

– 我要當先知,要走在全世界的最前面,要把所看到的告訴世人。 – 我要過著到處演講與寫作的生活,那樣的生活一定很棒。 – 我不會很有錢,但是會一直有人出錢給我玩最新的科技。 – 我覺得自己不適合當領導者,但很適合當領導者的左右手或幕僚。 – 我要當技術人員與行銷人員之間的橋梁,因為我兩者皆懂。

在後來的工作中我一直都能走在時代的尖端,從網際網路到3G一直到Web 2.0 ,我在從事這些創新領域的工作時,基本上都還沒什麼人做。我也很滿意自己經常有機會去演講,每周都有一篇文章發表並堅持10多年。曾經有讀者來信說,我的文章啟蒙並影響了一代人。

你能如此清晰的寫下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對未來的想像嗎?要能清楚說明你「是」什麼,如果沒法說清,那至少要能說明你「不是」什麼,這或許容易得多。不,不要一下子就跳到說自己想做什麼或不想做甚麼工作。你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是什麼,而非「工作」是什麼。

在你真正弄清楚你自己內心深處的意思之前,你腦袋裡的聲音很多是家長以及社會給你的聲音,那些聲音並不是真正的你。我常看到很多孩子屈從父母的安排選擇了自己不喜歡念的學校或科系,而選擇的理由不外乎那些熱門科系將來容易賺錢有成就。

而實際的情況是,你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有成就。這一點,絕大部分的人都沒弄明白。這裡的喜歡,是必須喜歡到狂熱的程度才行。如果只是偶一為之,「好像還蠻有興趣的」,恐怕是不夠的。例如,我在自己的網站上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兩句話: […]